记者:请先和我们聊聊您在蚌埠院简单的工作经历。我看一些资料,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在深圳分院主持工作的,那时候我们这边(蚌埠院)还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科研院所,在当时的背景下,关于玻璃这方面有哪些科研成果?
彭寿:蚌埠院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院,但是在2000年之前,完全是一个事业型的科研院所。我是82年毕业分配到玻璃设计院的,我学的就是玻璃,然后91年,院派我到深圳去了,97年,我又回到了蚌埠院。这个时候,正好是蚌埠院转型发展的时候,因为当时事业单位向企业进行转型,和国家脱钩。这种情况下,作为蚌埠院来说,一个老的科研院所也面临着走向市场,如何融入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律发展,来研发自己的项目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回到院里来主持工作了。我97年当常务副院长,然后2000年,转制的那一年,我当院长。
记者:您讲的这个年代,我采访其他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钢铁行业也面临着一个低潮期,我们当时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彭寿:因为当初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原先还是靠的国外技术,中国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玻璃的需求也很大,所以这个市场非常庞大。但是我们以前的技术,完全靠国外,后来我们对玻璃的技术进行了研发,同时也对玻璃的装备进行了研发,使之能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玻璃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继为国内建造了很多玻璃厂,而且没有用国外的技术,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也是成为中国唯一的不向国外要专利的一项工业技术。这项工业革命应该说给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占领了中国80%以上的高端玻璃工程市场。这些玻璃的技术和成套装备的制造,都是由我们来完成的。
记者:我们通过这种科技创新,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那对于我们自身呢?因为原来我们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研院所,比如在整体效益、自身发展、收益方面都和现在没法比。当时对我们来说,在90年代末期,在转型之前,这种反差是怎么样的?
彭寿:刚才我讲了,我们当初转型发展的时候,2000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只有几千万,处于并不亏损这么个状态,因为一个院所有上千人,几千万的销售收入,肯定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科研人员也面临着流失的危机。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及时进行科研体制的改革,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然后在机制上,包括人才上,包括市场创新上和科研创新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也就接近十年多的发展,我们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原先的几十倍吧,去年我们的营业收入突破了100个亿,净利润也突破了十个亿,而且成为我们国家科研院所,转制科研院所当中,不管是设计,科研成果,方方面面,快速发展的代表。我们去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后这些年我们获得省部级奖也是不计其数吧。所以我想,这也是得益于科研创新方面,我们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目前,我们拥有2个上市公司,一个是香港H股上市公司,一个是我们国内A股的上市公司,也重新构建、打造一个科技型的企业集团,然后形成了研发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工程服务占领市场,面向社会的一个发展平台,来形成一个复合型的,三轮趋进的发展模式。同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得到了广泛认可。也正因为这样,我在今年6月份也当选了国际玻璃协会的主席,也可以这样讲,也是我们很难得的一个荣誉吧,但这个荣誉得益于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在科研、技术上的提高,得到了欧美人的认可。所以我想说,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转型、科技体制的改革和自主创新应该说对我们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这些年,安徽省推行自主创新,包括设置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这个试验区,它不光在政策上,还在机制上,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很多科研工作者在这个地方干起来也很称心。我们也引进了国家的“千人计划”人才到这来,基本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一个研发体系,包括团队建设这些方面,应该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记者:就在转型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转型成功的?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那么当时是哪项技术呢?
彭寿: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原先世界的浮法技术,主要是欧洲、美国两家,那么其他人要做,必须要用他的技术费来做。那么通过这些年的研发之后,就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技术,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首先,在专利上面,就是知识产权上面,我们得到了应用。第二,我们通过集成创新,把工艺的技术和装备结合起来,使装备制造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所以我们很多东西不需要进口,这样我们的建造成本也相对下降。应该说,我们的成本比国外下降了30%—40%,这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然后投资成本降低,产业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间,很重要的一项成套技术。
记者:在我理解,就您刚才说的,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就是从科研院所开始实行产业化阶段,一个是我们现在做的新玻璃,当时第一个阶段,在90年代末期,那时候我们是最先靠着什么样的技术?
彭寿:我们那时候靠的技术,就是大家平常所讲的,普通的浮法玻璃的技术来使我们得到一个转型和发展。刚才你也讲到了,我们应该说在近几年,又有新的技术新的发展。在信息显示产业,电子玻璃这个技术上面发展,我们把浮法玻璃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就围绕着电子玻璃,信息玻璃和节能玻璃,这些特种玻璃上面。这些发展应该说对安徽打造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业基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的信息产业的产品,大家所用的Ipad,包括我们的手机,液晶电视,这些都要用玻璃,实际上它是由四块玻璃所组成的,那么这些玻璃的技术,我们都把它突破了。我们做了一个5代线的TFT,我们已经在成都建成了,与下游产业完全配套。第二,我们在蚌埠正在建设的0.33到0.5的超薄玻璃生产线,应该说,下一步就苹果的,它所用的基板玻璃。第三,我们自己做的ITO导电膜玻璃,占了世界产量的20%。我们在信息产业这块和电子玻璃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目前国家结构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技术最新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的第二次转型。所以这次转型,使我们由传统的玻璃到特种玻璃到信息产业玻璃,为蚌埠院,也为安徽省,为中国,在信息产业玻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我们在蚌埠有一个生产线,我看报纸上说是0.33,是世界上最薄的玻璃吗?
彭寿:目前是世界上最薄的,现在玻璃都是向薄型化发展,因为薄型它有几个重要性,第一,它轻,第二,它更加节能。你用同样的材料,做出的东西就更多,所以它节能,更薄更轻,所以现在都向薄型化发展。那么目前我们做出来的,是属于世界上领先的。当然我们现在还在进一步研发像0.28和0.2毫米厚度的玻璃。因为我们必须紧跟着世界最前端的技术水平,紧跟着世界范围内我们的竞争对手所发展的技术水平来行事。这样我们才不会落伍。
记者:您能总结一下科技创新对于我们企业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彭寿:因为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灵魂。特别是我们这些科研院所,科技型的企业。“十七大”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也专门在会上提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科学发展观。这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因为中国经过这些年高速的发展,现在进入了一个以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时期,来让我们的发展质量更高、前景更好,以科学发展的姿态来做这些事情。所以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玻璃设计院的今天,也没有玻璃设计院今年这么快速的发展。因为,你只有用创新才能引领世界,只有用创新才能引领市场,也只有用创新才能有新的产品,这样才会让你的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如果没有创新,你就会被淘汰。所以我讲,科技创新是我们的灵魂和核心。
记者:那么在两次转型的过程中,您能不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举一到两个例子,因为创新它不是很容易就获得的,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认为是通过什么最核心的办法,把这个问题来解决的。
彭寿: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就有风险,不是说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我们所采取的,首先就是实验室,然后进行中试,其实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间,也有失败的地方,也有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以前做的有些材料的项目,在做的过程中间,投入了一定的量以后,由于它的某一个环节上、应用上和市场没有很好的接轨,使它在市场上很难销售出去,那我们只有把它的结构再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市场上完全结合起来,那样这样的产品,就很快和社会结合起来,就很快进入市场。我们现在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产品,最终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认可,让用户所用,如果你不跟它结合起来也不行,所以自己关着门去做科研也不可以。我们现在提出用开放的科研态度和用户结合起来,来做这个事情。当然,在这中间也有很多的教训,比如说我们投了200万投了做个项目,本来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后来还必须追加一些,再把方向进行调整,可能又回头再走半年这样的路,现在把它做成功了。所以讲科技的东西,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发展的前景上,我认为,包括电子玻璃,我们是可以做出来的,是不是百分之百的达到成品率,还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因为这项工作,外国人做了几十年,我们只有几年的功夫把它做出来,咱们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记者:创新的概念可能一样,但有不同的层次,因为我刚才听您说有集成创新,包括我刚才和李院长聊天的时候,他提到集成创新,那么集成创新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因为一般人认为创新就是搞科研,现在又多了一个产业化,走向市场。集成创新是创新到了哪一步?
彭寿:集成创新应该是这样,现在产业的发展容不得你从零开始,我们曾经有一些基础,然后在创新过程中间,通过和国外最新技术和局部技术的交流,吸取局部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也就变人家的东西为我所用,然后把它集成起来,成为最终的创新成果。这也是欧美国家所走过的路,比如日本和美国实际上都是这么来做的,就是说把别人最好的东西,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但是整体的思路是我思路。不然,有些东西你要从零开始,花费的时间就太长了。比如说一条生产线,整个工艺技术,核心是我的,配方结构都是我的,后面的一些检测设备,还有一些冷端的切裁设备,我没有必要去研发它。世界上最先进的是谁做的,我接手过来放在一起来做。我们也和国外公司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合作。比如说:我们和美国的TECO公司,我们合资成立了CTIEC-TECO技术公司,和日本三菱合资成立了云顶集团·3118acm节能公司,和意大利的保太罗成立了一个装备公司。作为欧美,德国包括意大利,他们的装备技术水平很高,也就说它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是我必须去学习的。我通过和它合资以后,它的精细化和标准化为我所学,那我们的装备做出来就跟国外一模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过程,不跟人家合作,自己做的,大家也知道,这个东西太粗了,长的是一样的,用两天就用坏了。但是我们集成了别人的标准,别人的精细和别人对质量的要求,但是核心是我的,所以我想,我们这么多年所走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集成创新的过程。按照以前的说法,我们现在不太说的,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是现在就是把它综合起来,最新的一个说法就是集成创新,这是非常关键的。
记者:彭院长,可能还需要您概括一下,我们从事传统的玻璃,就是我们平时用的玻璃,也就是平板玻璃吧,后来我们又发展到新玻璃这一块,一个可能是属于光伏,一个也是属于电子,还需要您概括一下,就是三种玻璃的类型是怎样的?
彭寿:大家普遍认为玻璃就是一个传统的概念。玻璃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材料,这个材料具有环保和它独特的功能。这些年,我们原先主要做的是普通的玻璃,那么普通的玻璃也有浮法玻璃,也有以前大家做的哈哈镜这种。生产工艺来分,叫有槽和无槽,现在最好的一个技术就是浮法,它生产出来的玻璃就是我们日常用的窗户玻璃和我们大家平时用的汽车玻璃,这是一种。后来把这种玻璃通过一定的二次加工,就俗称为深加工玻璃,比如我们的玻璃家具,钢化玻璃,汽车玻璃,夹层玻璃,安全玻璃,这些玻璃就是经过深加工把它来做成,这就叫深加工玻璃。那么第三种玻璃就是现在讲的,也就是信息产业,电子、太阳能所使用的玻璃,这些玻璃,主要对它成分的要求,对它的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说太阳能玻璃,它需要超白,超白就是透光度必须达到95%以上,也就是铁含量必须是在50个ppm以下,那么普通的浮法可能是在100个以上都没有问题。那么液晶显示,它其中的铁含量,基本上只有20个ppm以下才可以。液晶玻璃实际上就是说,把两块最薄的玻璃中间通过冲入液晶体来做成电子信息上面和电路板结合起来的玻璃。所以,Ipad,手机,电视的效果,实际上是第三代特种功能玻璃。如果更深层次来讲,光学玻璃,比如说在太空,在望远镜所用的高倍、高显这种玻璃就是叫石英玻璃。所以普通玻璃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用的窗户玻璃,随着国家对安全的要求,随着生活上不断的需要,又增加了加工玻璃,包括汽车玻璃,家具玻璃,然后又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才进入了电子玻璃,所以玻璃有三个类型。
记者:那现在我们的玻璃技术是在世界玻璃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彭寿:我刚才所讲的,中国的浮法玻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深加工、特种玻璃技术,现在跟世界有一点差距。不管是在电子玻璃还是TFT这些玻璃方面,以前我们国家用的全部是从国外进口的,全部是被国外所垄断。我们以前打破了国外的垄断,首先解决了浮法玻璃自给自足的问题,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第二次打破国外的垄断,在电子玻璃上达到这个标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是浮法玻璃国际水平,电子玻璃追赶国际水平。
记者:那成都的玻璃基板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在蚌埠是更薄的玻璃。可能还要回到第一次转型时期,第一次转型难度也比较大,您能回想一下,第一次浮法玻璃技术是怎么突破的?
彭寿:我们第一次转型的浮法玻璃技术,第一个就是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大家经过实验室的研究,然后诞生了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洛阳技术。然后在这种技术上,把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获得国家的金奖。然后通过用的材料、工艺水平、装备水平进行调整,来把这块做好,实现了突破。
记者:说到集成创新,可能需要一些科技人才,团队,我看报纸上报道,说有一个科技人才叫徐根保,他是在重点实验室,您能谈谈这方面吗?
彭寿:引进“千人计划”人才是我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开放型引进,我们是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来引进人才,我们还自己培养人才,这些年我们每年都要招聘100多个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创新不但是在科研这块,那么在我们市场产业化要素上,有哪些创新?
彭寿:创新是多方面的,它不完全是科研创新,我们从一个科研院所变成一个科技型企业集团,在产业化上也要创新。这就包括,制度的创新,人才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创新,都必须要结合起来。我们如果没有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也不能做大。如果不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也就无法放大科研成果,另外还有人才的创新。如何把科研人才研发的技术充分实现产业化,我们给他们一些期权和股权激励的机制,让他们除了当好科学家以外,还能当好企业家,那么这样也就不一样了,搞科研和当企业家两者有差异。另外如何和市场接轨进行创新。所以创新这个东西,是支撑我们整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它涵盖了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科研、人才、机制、市场、管理都必须和创新结合起来。